在河北灵寿县城古城西路51号,有一排排红瓦白墙的低矮平房,这里就是灵寿县委大院所在地。这些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建筑,一直被灵寿县委沿用至今。如今,县城里高大气派的教学楼、民政事业服务中心、宽敞的广场与朴实无华的县委大院形成了鲜明对照。(5月14日《人民日报》)
像灵寿这样的“最美县委大院”还有很多,比如今年春节期间报道的湖南省临澧、衡东、石门、新邵、蓝山等十多个县,都在使用条件简陋、装饰陈旧的县委大院,而且这些老旧大院无一不在体现着“门好进”的亲民和便民美德。笔者注意到,这些“最美县委大院”大都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是名副其实的“陋室”,而一心为民、民生优先的执政情怀和吃苦在前、享受在后的优良传统正是其所特有的“陋室铭”。
“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。”虽然办公用房陈旧甚至破败不堪,但艰苦朴素作风没有褪色;虽然“蜗居”着9个部门、160多名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很挤,但丝毫挤不掉老百姓在官员心中的位置。据报道,灵寿县原本有机会建新的办公楼,但县委最终还是把筹措的资金用到了改善民生上,让办公条件“寒酸”,也不能让民生工程“差钱”,彰显出县委大公无私、执政为民的理念。正如灵寿县56岁的刘平玉说,“大院虽然简朴,却是最美的,它把我们老百姓装在了心里。”
与这些陋室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“最豪华区政府”、“最‘牛’镇政府”等负面典型。比如同样身为“国家级重点贫困县”的湖北省房县,为了“面子”而建设豪华办公楼的行为就引起了老百姓极大的愤概,正是因为当地官员“奢靡享乐、不为民谋利”的思想在作怪,它与“最美县委大院”的“陋室铭”背道而驰。这种错误思想应立即摒除,这种不正之风应立即刹住。
“‘最美县委大院’是一面镜子,也是一把尺子”;“陋室铭”是“最美县委大院”的标签,更是做一名好官的标准。为官者应多照镜子、多量尺子,将“陋室铭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,像灵寿县委书记宋存汉所说,“要继承发扬历届灵寿县委坚持的艰苦朴素优良传统,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,只要得到老百姓的认可,无论在哪里办公,都是‘最美县委大院’。”